<thead id="yiuvq"></thead>

  • <thead id="yiuvq"><li id="yiuvq"><em id="yiuvq"></em></li></thead>

    <var id="yiuvq"><output id="yiuvq"></output></var><var id="yiuvq"><output id="yiuvq"></output></var>

    <var id="yiuvq"><sup id="yiuvq"><div id="yiuvq"></div></sup></var>

    收百世之闕文 采千載之遺韻

    日期:2022-10-09 瀏覽次數:

   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 劉同華

      “收百世之闕文,采千載之遺韻”,出自晉代陸機的《文賦》。陸機是西晉著名文學家、書法家,“少有奇才,文章冠世”,與潘岳同為西晉文壇的代表,有“潘江陸海”之譽?!段馁x》是陸機寫的一篇文學理論文章,是中國較早系統探討文學創作的論著,在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史上具有重要意義。“收百世之闕文,采千載之遺韻”的大意就是要博取百代的文章、廣采千載的風華。

      這方面經典的例子之一,就是孔子整理編訂六經,以昭萬世。司馬遷在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中記載,孔子“自衛反魯,然后樂正,《雅》《頌》各得其所”,“古者詩三千余篇,及至孔子,去其重,取可施于禮義……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,以求合《韶》《武》《雅》《頌》之音”。當時孔子發現禮樂出了問題,需要重新修訂,于是對古代傳下來的六種典籍,認真作了一番處理,“以備王道,成六藝”,所以這六部典籍也得以上升到經的高度。而且,孔子身體力行,用編訂的經典來教授弟子,多的時候達三千多人。

      東漢年間,名聞天下的《熹平石經》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由官方權威頒布的儒家經典刻石。漢代,研習儒家經典成為社會風尚,但在當時印刷術尚未發明,抄書是獲得經典的唯一途徑,手抄筆誤不僅難以避免,甚至可能錯訛相傳。有鑒于此,蔡邕等人奏請校訂儒家經典。熹平四年(175年),蔡邕將校訂結果刻寫在石碑上,立于洛陽太學前,這就是《熹平石經》,給當時的學者提供了一個學習經典的最權威的版本?!鹅淦绞洝芬惨虼顺蔀槲覈匾奈幕鍖?,除了文獻和學術價值之外,其精嚴端莊的字體也是研究漢代書法的珍貴資料。

      所以,到了三國時期,曹丕在《典論》中提出,文章是“經國之大業,不朽之盛事”。這可以說是將文章乃至文化提到非常高的地位了。因為優秀的文藝作品、文化成果在成風化人的同時,更促進和推動著社會發展、國家進步,更在深層塑造著整個國家民族的文化認同。

      唐代杜佑對典章制度極為熟悉,希望為世人留下一部典章制度的范本之作。于是,他采錄歷代典籍,溯尋制度的因革變遷,博綜古今,廣采群經、諸史、地志,漢魏六朝文集、奏疏,唐國史、實錄、檔案、詔誥文書等,按時間順序分類纂次,編成中國第一部典章制度的百科全書《通典》?!锻ǖ洹酚涗浟松掀疬h古黃帝時代、下迄唐玄宗天寶年間典章制度的沿革,為中國典制文化專史這一體裁的發展開辟了天地,從此典制史成為傳統史學中的一個重要門類。

      孔子說“吾道,一以貫之”,這句話可以說比較精準地概括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、博大精深的特質。中華兒女引以為豪的數千年綿延不絕的文明,就流淌在具有中國特色、中國風格、中國氣派的文化載體中。

      據《淮南子》記載,倉頡造字的時候,“天雨粟、鬼夜哭”,有人將此解釋為窺伺了天機,此言多有不經。但是文字的誕生,必然是在高天厚土的滋養中,像有飽滿生命力的種子一樣倔強頑強地從泥土里萌生出來,并一發不可收拾,浩浩無涯。

      正是這破土而生的青苗,茁壯成長,經歷了周秦漢唐、宋元明清,中華文化在源遠流長中一步步走入上升期,文化意識的自覺自信不斷抬升,成就斐然、蔚為大觀,成為民族復興、振興中華的精神偉力。

      這離不開歷代古圣先賢“收百世之闕文,采千載之遺韻”,自覺擔負起文化承續、發展的使命。因為文明的進步、文化的發展,離不開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、堅守和創新。宋代蘇東坡稱贊唐代韓愈“文起八代之衰,而道濟天下之溺”,講的是從司馬遷之后到韓愈,算起來文章衰弱了八代。韓愈的文章出來了,傳遞著向上向善的價值觀,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。在蘇東坡看來,韓愈又把中華文化的大道接續了起來。

      代代相傳、生生不息,這正是中華文化生命力的所在。

      1938年,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隊伍,從陜西宜川縣壺口附近東渡黃河,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。途中他親臨危險急流、怒濤漩渦、礁石瀑布,目睹黃河船夫與狂風惡浪搏斗的情景,聆聽了悠長高亢、深沉有力的船夫號子。次年1月抵達延安后,東渡黃河的場景一次次讓他澎湃不已,于是有了《黃河大合唱》組詩。在這首詩里,我們不僅看到了詩人用澎湃的熱情謳歌黃河的宏偉氣勢、源遠流長,更看到了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和中華兒女一往無前的勇氣。

     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,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,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。

      黨的十八大以來,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、文藝工作擺在黨和國家事業重要位置,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發展開啟了嶄新局面。廣大文化界人士、文藝工作者紛紛投身于躍動的生活和火熱的實踐。于是我們看到,音舞詩畫《憶江南》把觀眾帶進名畫《富春山居圖》中暢游,成為2022年央視春晚的“刷屏”節目;舞劇《只此青綠》將傳世經典《千里江山圖》搬上舞臺,“火”到一票難求;故宮門戶網站上的“故宮名畫記”,借助數字繪景和3D復現技術,令一幅幅千年名作從平面變得立體……

      立足新時代的歷史坐標,我們弘揚時代精神,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、人文精神、道德規范,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,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,中華文化一定會煥發出更加生機勃勃的生命力。

    天天视频欧韩日一区二区